|
|
|
馆长:王冬力
简介:辽宁朝阳人1967年生人,德辅博物馆创建人
|
|
从事红山文化专题收藏多年
曾著有《红山石器》《红山实器》
为国内首部石器类收藏图书
第七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人物”
被家乡人称为“红山文化的守望者”
|
|
名誉馆长:邵国田
简介:内蒙古赤峰人1947年生人,在文物考古第一线工作35年
|
|
曾任内蒙古敖汉旗文化馆馆长、博物馆馆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研究学会理事;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内蒙古红山学会理事;内蒙古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赤峰市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参与发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以及青铜时代的柳南墓地,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填补了我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先后在 《考古》、《文物》、《北方文物》、《内蒙古文物考古》等学术期刊发表40余篇考古报告和学术论文。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辅概述-德辅动态 |
今晚关注:德辅博物馆——八千年骨龠研究新突破 |
时间:2020/12/26 |
|
|
近日,朝阳德辅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类似于骨笛形状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文物被国内有关知名专家揭开了神秘面纱。通过3D打印技术,朝阳德辅博物馆把文物成功复制。上海师范大学骨龠专家刘正国教授、南京民族乐团青年吹管乐演奏家于东波经过反复测音,这只所谓的“骨笛”最终被认定为“骨龠”,并用复制品成功演奏出激越清扬的天籁之音。那么,在穿越了八千年的历史长河后,这只远古时代的骨质乐器是怎样遇到知音的呢?
https://v.qq.com/x/page/d3215j5658u.html?ptag=qqbrowser
据王冬力馆长介绍:远古时期,龠即是“礼”,什么时候吹它?是要参加重大祭祀的时候,才要舞羽吹龠。两位老师对馆藏骨龠的研究有了重要发现,骨龠上的五孔竟然能吹奏出17个音。据研究表明,八千年前的骨龠打孔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音孔位置合理考究,方便吹奏。
激越清扬的骨龠之音穿越了八千年的时间与空间,声声入耳,激荡灵魂。回眸间,远古时期礼乐祭祀的场景若隐若现,也仿佛聆听到了先民的呐喊之声,触摸到了远古文明的有力脉搏,让人久久回味。 |
|
|
|
|
|
|